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258
你知道古代大V的“朋友圈”吗?
中国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碑林——浯溪碑林,集中保存了唐朝至民国书画摩崖石刻505方,是稀有的书法石刻宝库。其中,由唐代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丹的《大唐中兴颂》一亮相,便吸引了一代代文人墨客、杰士名流竞相打卡“晒文”,不仅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跟帖名场面”,更打造了群星灿烂的“诗文朋友圈”。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对文化传承来说至关重要。这些摩崖石刻历经千年风雨侵蚀,部分表面已出现不同程度风化,有些字迹变得模糊,无法用肉眼辨认。然而,摩崖石刻是不可移动文物,不能在实物上凿刻复原,否则很可能会破坏文物。究竟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重现彼时的模样?
答案就在——马栏山!
“90后”马栏山青年孔皓是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秘书长,也是浯溪摩崖石刻数字保护利用项目负责人。
2023年7月开始,孔皓和她的小伙伴们就开始了对浯溪碑林的数字化采集和数字化修复工作。他们用专业设备从数十个方位对每块石碑采集上百张照片,再把这些照片导入计算机。然后通过图形叠加和图形渲染技术,经过20多个步骤、24小时的运算(一块中等大小的石碑),实现高精度数字成像,让石刻上的痕迹重新显现。
“原文是什么样,我们就把它还原成什么样,不做任何人为加工。”孔皓表示,通过数字化复原的摩崖石刻高清图像,让本已历经沧桑、肉眼难辨的石刻跃然“屏”上,真正实现了让石头会“说话”、游客看得懂。
这支充满使命感和干劲的“90”后团队做的不仅是让石刻“复活”,还打造了一套全面的方案,让碑文不仅可见,更可感、可触,比如正在搭建的“云游浯溪”虚拟空间、数字浯溪小程序等系列文创产品,通过对这些碑刻进行二次开发、产业应用等工作,让古老的文物“满血复活”,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今年的5月23日至27日,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推出的“数字浯溪”项目之一——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数字化成果精彩亮相深圳文博会湖南展馆,尤为引人注目。与其一同展出的,还有湖南博物院联合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共同打造的数字文博IP品牌“数字汉生活”。
今年是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数字汉生活”以丰富的馆藏文物数字化成果为依托,从“穿汉服”“享汉乐”“食汉宴”“用汉方”“写汉字”“购汉礼”六个维度,将马王堆文化转变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汉代生活方式。
通过数字化手段,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在数字世界永生,仿佛具有了生命力一般,传递着千年的向往。文物数字化的运用,赋予了它们被更多场景应用的可能性。
科技对文化的赋能,正在助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马栏山下,孔皓和团队成员们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以科技之名,尽青春之力,焕新古老文物“千年芳华”,让世界共赏中华文明的璀璨。
长沙市“青春之歌”系列网络思政课是中央网信办主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长沙市委宣传部、长沙市委网信办主办。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大思政课和青年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通过系列主题网络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紧密结合,引导广大青年在深学笃行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激励青年一代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担当时代使命、谱写青春华章。 【编辑:王琴】 新闻结尾
涩爱AⅤ视频带你进入寻找禁忌与疯狂激情的世界,释放你内心深处的渴望与 fantasies!的相关文章
香港出生、内地长大 她向更多香港青年传递祖国关爱的相关文章
宁夏11日起实施新一轮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
山东省第11届风筝锦标赛在潍坊滨海开赛
以色列再次袭击联黎部队哨塔 造成2名士兵受伤
重庆綦江举行米粉技艺擂台赛 40余位厨师一争高下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重庆:社区“幸福养老”服务新模式助老人乐享生活
国庆假日市场供给丰富 消费场景频上“新”满足百姓多元化需求